中研院物理所曾經有投入研究,了解未來事件的預測市場
近似創投的高風險賭注:中研院物理所也曾在這個領域耕耘 其實,將政治看成期貨市場,對於政治沒有興趣的人,不容易了解,但是如果比擬為創業投資,或是直譯為「風險投資」( venture capital ),會不會比較一目了然,比較好懂? 將事情一般化通常會有風險,但一開始我們還是可以歸納幾個普遍存在的狀況。外界人士看待創投資本家時,經常假定這些資本市場的大冒險家,自始至終都把焦點放在所謂的「退場策略」( exit strategy ) :什麼時候該把投資金額取回 ── 最好已經賺了好幾倍 ── 再尋找新的目標。 但事實並非如此。前面章節已經強調過,大部分的創投資本家其實把精神聚焦於「價值的創造」( value creation ):整個過程遠遠超越單純地建立或提升高股價。就跟大部分的創業者一樣,創投資本家著迷的是建造事業本身所帶來的挑戰 ── 所有歡喜、失望,以及由美好構想轉變為獲利現實所經歷之起起伏伏的混亂戰局 ── 並充分享受協助克服挑戰的樂趣。 這與私募股權基金( private equity )投資者的立場不同,其投資標的多半是成立多年的大型企業,希望藉由財務工程與營運之改善增加獲利。 兩相比較,或許可將私募股權之投資社群視為一群古典音樂家,眼前有著樂譜(音樂性的腳本);創投界的人士則像爵士樂者,沒有樂譜、沒有腳本,一切即興演出。 風險資本家的活動不全然關乎金錢。 然而,所有投資者(包括我們極力鼓吹的、台灣第一個政治期貨市場交易平台的未來事件交易所) ── 從菜鳥到老手 ── 都必須擔憂該如何、以及在什麼時候抽手的問題。 他們必須深入了解:更大的市場景氣循環與經濟趨勢會影響其投資價值,何時出場之決定勢必審慎處理。 因為影響的,都是他們口袋裡的錢。 創投資本家和創業者的一大差異是:雖然受限於同樣的循環與趨勢,但在如何及何時啟動「變現機制」( liquidity event )上,前者具備了比較大的彈性。我們可以和競爭對手談購併,可以尋求 IPO 的機會;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