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斌的歷史功過論

轉貼 天下雜誌特約記者 知名政論作家 黃哲斌
昨天 · 編輯紀錄
【歷史的重量】
最近,常想一件事,「歷史往往被遮住答案」,對錯,是非,功過,別說身處其間難以通透,往往過了五年、十年,或更久,才會以狡猾笑容揭開答案。
以這次街頭運動為例,支持或反對,既有利害衝突,也有情感因素;既有人脈同儕影響,也有資訊理解判斷。更多的是,種種信念與價值取捨,心理的,物質的,生活經驗的,對自由的理解,對秩序的依賴,對個人與群體的關係認知。
各種隱形或顯性、理性或非理性的複雜變數,構成我們的立場與態度,很難有人全對,反之亦然;我們在無數個人的微小選擇裡,互相角逐,形成力場,最終凝結歷史事件,然後共同承擔,共同獲益或受害。
然而,歷史的功過面貌,真的如此容易辨認嗎?
舉例來說,1992年,馬英九大力主張總統委任直選,因而灰頭土臉之際, 有多少人想到,他會受益於他反對的制度,當選為第三位直選總統,而且連任八年?
再則,2008年,當馬英九取代醜聞纏身、民氣低落的前任總統,繼任大位之際,民調滿意度將近六成,有多少人預見,他會成為台灣史上聲望最低、民怨最高的國家領導人?
當此之際,台灣這座島嶼的集體躁動,政治無能造成的社會紛歧,對我們是短空還是長多?是甜蜜復仇還是運動傷害?歷史遮住了答案,到頭來,我們只能抱持自己的理念價值,前去履踐,前去信行。
個人選擇,集體承擔。這正是民主社會最美妙,也最奧祕之處。
暴雨停了,珍惜我們選擇的自由,以及承擔的責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近二、三十年社會運動年表

三姊妹都是小說大師

楊牧 與 林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