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的台灣小革命
■■台灣需要更多小革命
去年下半,發生好幾樁年輕人輕生的案例,起因竟都是謀職不遂,乾脆以自裁結束寶貴的生命,讓人好生扼腕。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迫使他們在擁有大好青春的歲月裡,悲觀地望不見未來?
一邊爬梳這些新聞,不禁想到去年暑夏,有回在宜蘭講演生態旅遊時,遇到了許久未見的女孩。
十多年前,我曾帶領一群孩子在野外自然觀察。八九歲的她常跟姐姐一起前來。小小年紀英眉挺目,乍看該是堅決又充滿自信的孩子。
如今小女孩長大了,跑到這個討論環境議題的場合打招呼,我自是歡喜。只是她家在台北市東區,怎麼一個人跑來這兒?我還沒開口,她已主動告知,「我在宜蘭租了一塊地,正在種稻!」
我心裡大吃一驚,一個小時就讀私立小學的孩子,生活求學幾乎都在台北都心,何以能捨棄便利豐沃的生活,跑到宜蘭來辛苦耕作?再者,她跟小犬年紀相近,可我的孩子還在讀大學,她卻沒在校園。細探之,原來她已辨理休學,放棄了電機系的課業,決定先當農夫,從事有機栽作。
一位弱冠之齡的女生遠離都會,移居到偏遠鄉下務農。哇,這是怎樣的一個決定,她的父母如何捨得?
以前,我見過一位中文系老師的女兒,從學生時代迄今,社會運動無役不予,凡生態環保、古蹟保護或農地徵收等搶救場合都可見其蹤影。母親想要阻止,規勸其好好讀書,她毋寧選擇自己信奉的價值。母親以斷絕其經濟來源要脅,她欲發反抗,愈要走自己的路。
眼前這位跟我走過郊野的女孩,顯然也極欲透過衝撞體制,尋找自己。女孩的雙親政經地位處於上流社會,周遭親友看待下一代,想必也都是望子成龍成鳳,銜續光 耀門楣。如今她毅然從城市和校園一併出走,投向友善土地的農業革命。這條孤獨的路,勢必艱苦而曲折。做父母的,想必也要面對挑戰,學習另一回人生的成長。
這是一個年輕少女的壯遊,不是前往遠方,去異地農場打工賺錢,或者當國際志工,而是在島內家園,面對一畝稻田。在農業凋零,積極尋找出路時,她選擇和社會最弱勢的族群站在一起。
其實晚近這類例子還不少,突然間走訪一個鄉間社區,都能邂逅二三位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想要透過在地產業,跟土地直接對話。這種小革命,充滿從基層學習的勇敢和信念。怎奈,一個時代若未形成肯定此一美好價值的氛圍,他或她,終究是少數的星火,難以帶動產業的多樣和平衡。
晚近二十萬左右年輕人失業,無所適從,遊蕩於世。鄉下卻有廣大休耕地,城鎮則有荒廢的龐大屋宅。這些都讓人極度沮喪,更間接告知,我們的土地利用明顯失 調。更教人諷刺的是,任憑一些不當的土地徵收發生,最後買空賣空,被財團炒作。這等社會公義的淪陷,更加深年輕一代的挫敗感。
進入職場薪資低,還不打緊,實踐志氣的管道全被堵塞,才是致命的澆熄。經由土地養成,參與新型態農業,或者回到鄉鎮參與社造,過去也較少獲得社會的全面肯定。現有一些政府的青年返鄉計劃,都還是點的呈現,缺乏民間企業的持續贊助。
不景氣的年代,孩子們更需要在島內出走。大家一起來協助下一代吧!請多鼓勵年輕人,不要徘徊、滯留在大城,盲從主流價值。在偏遠的鄉鎮學習,同樣有很多機會,也為下一個年代的自己,做好不一樣的準備。
去年下半,發生好幾樁年輕人輕生的案例,起因竟都是謀職不遂,乾脆以自裁結束寶貴的生命,讓人好生扼腕。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迫使他們在擁有大好青春的歲月裡,悲觀地望不見未來?
一邊爬梳這些新聞,不禁想到去年暑夏,有回在宜蘭講演生態旅遊時,遇到了許久未見的女孩。
十多年前,我曾帶領一群孩子在野外自然觀察。八九歲的她常跟姐姐一起前來。小小年紀英眉挺目,乍看該是堅決又充滿自信的孩子。
如今小女孩長大了,跑到這個討論環境議題的場合打招呼,我自是歡喜。只是她家在台北市東區,怎麼一個人跑來這兒?我還沒開口,她已主動告知,「我在宜蘭租了一塊地,正在種稻!」
我心裡大吃一驚,一個小時就讀私立小學的孩子,生活求學幾乎都在台北都心,何以能捨棄便利豐沃的生活,跑到宜蘭來辛苦耕作?再者,她跟小犬年紀相近,可我的孩子還在讀大學,她卻沒在校園。細探之,原來她已辨理休學,放棄了電機系的課業,決定先當農夫,從事有機栽作。
一位弱冠之齡的女生遠離都會,移居到偏遠鄉下務農。哇,這是怎樣的一個決定,她的父母如何捨得?
以前,我見過一位中文系老師的女兒,從學生時代迄今,社會運動無役不予,凡生態環保、古蹟保護或農地徵收等搶救場合都可見其蹤影。母親想要阻止,規勸其好好讀書,她毋寧選擇自己信奉的價值。母親以斷絕其經濟來源要脅,她欲發反抗,愈要走自己的路。
眼前這位跟我走過郊野的女孩,顯然也極欲透過衝撞體制,尋找自己。女孩的雙親政經地位處於上流社會,周遭親友看待下一代,想必也都是望子成龍成鳳,銜續光 耀門楣。如今她毅然從城市和校園一併出走,投向友善土地的農業革命。這條孤獨的路,勢必艱苦而曲折。做父母的,想必也要面對挑戰,學習另一回人生的成長。
這是一個年輕少女的壯遊,不是前往遠方,去異地農場打工賺錢,或者當國際志工,而是在島內家園,面對一畝稻田。在農業凋零,積極尋找出路時,她選擇和社會最弱勢的族群站在一起。
其實晚近這類例子還不少,突然間走訪一個鄉間社區,都能邂逅二三位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想要透過在地產業,跟土地直接對話。這種小革命,充滿從基層學習的勇敢和信念。怎奈,一個時代若未形成肯定此一美好價值的氛圍,他或她,終究是少數的星火,難以帶動產業的多樣和平衡。
晚近二十萬左右年輕人失業,無所適從,遊蕩於世。鄉下卻有廣大休耕地,城鎮則有荒廢的龐大屋宅。這些都讓人極度沮喪,更間接告知,我們的土地利用明顯失 調。更教人諷刺的是,任憑一些不當的土地徵收發生,最後買空賣空,被財團炒作。這等社會公義的淪陷,更加深年輕一代的挫敗感。
進入職場薪資低,還不打緊,實踐志氣的管道全被堵塞,才是致命的澆熄。經由土地養成,參與新型態農業,或者回到鄉鎮參與社造,過去也較少獲得社會的全面肯定。現有一些政府的青年返鄉計劃,都還是點的呈現,缺乏民間企業的持續贊助。
不景氣的年代,孩子們更需要在島內出走。大家一起來協助下一代吧!請多鼓勵年輕人,不要徘徊、滯留在大城,盲從主流價值。在偏遠的鄉鎮學習,同樣有很多機會,也為下一個年代的自己,做好不一樣的準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