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納家族彭玉燕的故事
彭玉燕與吉爾 為了吉爾的教育 , 彭玉燕一路摸索 ; 當他還很小 ,已經知道他是肯納症患者,普通孩子靠自己觀察就能意會的社交禮儀,吉爾必須反覆教導才能做到。例如:在巴西,當地兒童土話把生殖器官,說成「 Biubiu 」,彭玉燕一直教育:「不能摸 Biubiu 」,以後只要媽媽說一個「不」字,他就知道接話「不能摸 Biubiu 」。 決定帶著孩子回台灣,當時吉爾還是學前的稚齡,肯納症的小孩非常頑強,在幼稚園擾亂秩序,彭玉燕打聽到龍潭有一位「幼教名師」善於處理這種孩子,她親自登門拜訪三次,終於感動這位老師,願意從龍潭搬來楊梅,成為吉爾的伴讀,在幼稚園裡負責吉爾的情緒。 家教幫忙的是上課時間,下課又要誰來照顧這個寶貝呢?這個時候楊梅娘家她的妹妹伸出援手,幫忙照顧吉爾, 到了小學階段,彭玉燕又從故鄉母校楊梅國小找回人脈,為了吉爾的教育,彭玉燕回母校楊梅國小找自己三十多年前的班導師,這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老師說:「沒有問題,交給我,我什麼孩子沒有看過?」上了一個禮拜,老師打電話來:「他真的很特別。」己然孩子 已經從巴西回來 , 又決定託付娘家的楊梅國小 , 雖然是自己的老師 , 太過寵溺吉爾 , 讓他當小霸王 , 隨便他 ,注音符號 基礎都沒有打好 , 彭玉燕決定讓吉爾重讀一年級 , 這次換一個全校最兇的老師 , 於是吉爾每天和老師對抗 , 老師也絕對不妥協 , 該圈就圈 , 該怎麼常規就是如此嚴格要求 , 這樣堅持三次 , 吉爾終於學會 。 當時為了生活,彭玉燕還要台北楊梅兩頭跑,無論台北的店生意多忙,晚上她一定要趕回楊梅和吉爾一起就寢,因為即使她的妹妹 ( 吉爾的小阿姨 ) 和龍潭那位家教都無法取代媽媽的親暱角色。 他的升學之路非常坎坷 , 彭玉燕一路託付人際關係 , 國中和高中都是她認識的校長 , 國中唸的是中壢興南國中的資源班 , 可是吉爾特別喜歡跑到隔壁的啟聰班 , 因為他在啟聰班沒有壓力 , 不必說話 , 而且可以跟著學手語 , 甚至回家跟彭玉燕要求 「 買耳機 」,彭玉燕後來了解,吉爾真的想像自己和啟聰聽障的同學一樣溝通,尤其他還會和啟聰的同學一起比手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