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肯納家族彭玉燕的故事

彭玉燕與吉爾   為了吉爾的教育 , 彭玉燕一路摸索 ; 當他還很小 ,已經知道他是肯納症患者,普通孩子靠自己觀察就能意會的社交禮儀,吉爾必須反覆教導才能做到。例如:在巴西,當地兒童土話把生殖器官,說成「 Biubiu 」,彭玉燕一直教育:「不能摸 Biubiu 」,以後只要媽媽說一個「不」字,他就知道接話「不能摸 Biubiu 」。   決定帶著孩子回台灣,當時吉爾還是學前的稚齡,肯納症的小孩非常頑強,在幼稚園擾亂秩序,彭玉燕打聽到龍潭有一位「幼教名師」善於處理這種孩子,她親自登門拜訪三次,終於感動這位老師,願意從龍潭搬來楊梅,成為吉爾的伴讀,在幼稚園裡負責吉爾的情緒。   家教幫忙的是上課時間,下課又要誰來照顧這個寶貝呢?這個時候楊梅娘家她的妹妹伸出援手,幫忙照顧吉爾,   到了小學階段,彭玉燕又從故鄉母校楊梅國小找回人脈,為了吉爾的教育,彭玉燕回母校楊梅國小找自己三十多年前的班導師,這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老師說:「沒有問題,交給我,我什麼孩子沒有看過?」上了一個禮拜,老師打電話來:「他真的很特別。」己然孩子 已經從巴西回來 , 又決定託付娘家的楊梅國小 , 雖然是自己的老師 , 太過寵溺吉爾 , 讓他當小霸王 , 隨便他 ,注音符號 基礎都沒有打好 , 彭玉燕決定讓吉爾重讀一年級 , 這次換一個全校最兇的老師 , 於是吉爾每天和老師對抗 , 老師也絕對不妥協 , 該圈就圈 , 該怎麼常規就是如此嚴格要求 , 這樣堅持三次 , 吉爾終於學會 。   當時為了生活,彭玉燕還要台北楊梅兩頭跑,無論台北的店生意多忙,晚上她一定要趕回楊梅和吉爾一起就寢,因為即使她的妹妹 ( 吉爾的小阿姨 ) 和龍潭那位家教都無法取代媽媽的親暱角色。   他的升學之路非常坎坷 , 彭玉燕一路託付人際關係 , 國中和高中都是她認識的校長 , 國中唸的是中壢興南國中的資源班 , 可是吉爾特別喜歡跑到隔壁的啟聰班 , 因為他在啟聰班沒有壓力 , 不必說話 , 而且可以跟著學手語 , 甚至回家跟彭玉燕要求 「 買耳機 」,彭玉燕後來了解,吉爾真的想像自己和啟聰聽障的同學一樣溝通,尤其他還會和啟聰的同學一起比手語歌...

跟你的蘇格蘭一樣陰沉的天

跟你的蘇格蘭一樣陰沉的天   跟你的蘇格蘭一樣陰沉的天 而我喜歡這樣的天氣 無所事事 , 不憂不懼 生年不滿百 如果我們沒有財力環遊世界 何不騎著單車 把城市繞上一遍     跟你的蘇格蘭一樣陰沉的天 你是不是遙想著古老的鄉愁 無以名之 , 不忮不求 我喜歡這樣微寒的天氣 不需要想到能源枯竭 不必煩憂冷氣費用高漲 如果你沒有健康攀登百岳 何不安步當車 靜靜地從城市走回故鄉

詩一首俘虜

俘虜   糊掉的鏡面 大力一抹 往日現出 既視的恍惚   飛過不奏著悼念音樂 我們都是時光的俘虜 你早我三十二年來到這個盆地 那像是一輩子   那時候城市的整形工程仍在 窄巷湫隘陰溼的歲月前進 忘了蘇北的家鄉的 淮河平原在鏡面俘著 往日溼氣的樣子 我們就是截彎取直後的 基隆河的子民   被過去貧窮隱忍的歲月俘虜 遂忘記如今已是如此光鮮亮麗的新都會 告別的年代你是否記起 城市篤信增值的中心發展 終於跨越十面埋伏的山丘 像那更渺遠廣闊的蘇北家鄉

小說一篇 鳴鳳古道

鳴鳳古道的油桐花   從苗栗縣台三線的獅潭鄉 , 走台三線彎入頭屋鄉的鳴鳳古道是一條秘境 ,每年油桐花季的美景之外,這裡也聯絡了獅潭鄉和頭屋鄉兩戶人家的三代感情。   湯家爸爸過世了,不過六十多歲,太過勞累,生前是樹農,專門種植柏樹、樟樹、台灣山櫻花等台灣本土幼樹苗賣給建商作為豪宅美化用。   湯家媽媽與三十歲的長子正方,安靜寡居在獅潭鄉,次子正祥在台北市工作:正方不擅長讀書升學,小一歲的弟弟正祥反而能讀,十五歲就離獅潭鄉,到台北市就讀公立高中,大學分別上了中央大學中文系和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拿到後在中壢某私立專科成為專任教師,自此很少回故鄉苗栗。   不到二十公里苗栗市區有長女素芳,也嫁入台北市民間企業公司 ( 電子工廠 ) 同事、同屬客家籍黃家,素芳其實是養女,所以大二個弟弟很多歲 ( 長大弟六歲 , 大幼弟七歲 ) ,素芳婆家也坎坷,婆婆守寡多年,精神恍惚,素芳照顧全家,相夫教子且照顧婆婆,一年回家鄉獅潭鄉不到三次。   正方在獅潭鄉娶不到太太,也不願意母親的好意娶老婆娶到外配或陸配,年復一年這樣也過了四十五歲,與寡母相依為命。   這一年一向身體硬朗的母親突然得了怪病,經過中壢碩士兒子的堅持,短期暫時住到中壢,在壢新醫院住院,暫時從安靜的獅潭鄉轉到大都會中壢。   在中壢的教授一家,湯正祥與國小教師妻子陳淑惠,養育二個子女十歲長子與七歲的幼女,婆婆的到來讓這個蠟燭兩頭燒的小學教師賢妻良母突然三頭燒,教育改革後的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已經很大,而常與丈夫起勃谿。   一次吵架讓湯母聽到,藉口長子正方的催促,堅持回獅潭鄉靜養。此時正方剛好從長期與母親的相依為命得到「命中桃花」的青睞,來自台北雜誌社的攝影女記者突然無預期要求採訪,讓正方那三個月得到談戀愛的機會,女記者在桐花季的熱潮中,一次一次從台北市南下,然而隨著那油桐花季結束,個性積極主動的攝影記者在短暫的精神恍惚後,慧劍斬情絲,還是按原定計畫到美國進修念學位。   隔年湯母的病情惡化,癌細胞蔓延,終於在壢新醫院告別人間,回家鄉辦理告別式,又是桐...

庫拉貿易圈BBC 大地台新幾內亞超步連

爸爸意外的禮物 — 清晰了解 cargo cult 與庫拉貿易圈 為爸爸治喪期間的意外收穫看了很多電視 , 近乎開卷有益 世界第三大島 , 新幾內亞附近的庫拉貿易圈 Kula, 我一直深有興趣 二月一日 , 我凌晨起床無意中在 252 台看到庫拉圈的紀錄片好驚喜 我是文化人類學迷 , 對於少年時候讀過人類學經典 , 超步連群島的庫拉貿易圈 , 竟然在電視紀錄片一小時的呈現下 , 深入淺出給我至深的了解   感謝啊

從新北到桃園

從新北到桃園 , 從山谷到台地 , 我的家族根據族譜 , 開台迄今有十代 , 上追溯到福建漳州高達二十一代 , 從祭祀公業的輪值表來看 , 又得知高祖鶯歌開墾 , 應該至少有八代 , 我珍惜我的出身 , 這些烙印在我童年記憶的稻農家族的回憶 , 從山谷到台地 , 時空渺遠 , 往事歷歷 , 突然覺得自己傳承的家族使命的莊嚴 ◦  

父親小傳

游信耀弟兄傳略   我們親愛的父親游信耀,是台灣戰後第一代,生於二戰方殷的 1941 年 6 月 4 日, 4 年後二戰結束他才四歲沒有機會接受日本教育, 他生於龜山鄉山頂村的食指浩繁的稻農之家,祖父游新興祖母游呂色的 8 個子女中,我們的父親排行老五,是次男。   我們的祖產水田緊緊依臨著龜山與鶯歌的縣界,根據家譜六代之前是從鶯歌中湖里的梯田移民的資深稻農家族。我們的父親天生有創業長才,很年輕就開始創業,有三次米食麵食加工廠,與一次建築營建業的經驗。   1960 年代中旬他就開始創業了,先是一家米粉工廠然後是一家麵條工廠,直到 1975 的夏日他決定放手一搏營建業,因為步行不過一刻鐘的山鶯路製造業雲集,他獨資興建販賣的二樓 「 販厝 」 ,一幢一萬元台幣 , 全棟不過二十八萬台幣 , 立刻熱銷 , 開啟他事業的高峰 。 那是 1970 年代的物價 。 四十多年前的往事煙雲,誰還記得?遠眺這一片已經迥異於舊貌的昨日田園,我們的父親親手主導這個山頂村的都市計畫 , 以社會學的想像力來定位他,年少有著新莊中學學歷的他,其實是稻農家秀異 (elite) 份子,有著不尋常的創業家 (entrepreneur) 個性。   四十歲以後他的事業到達顛峰,開始熱心地方公益,曾經是兒女母校龜山區山頂國小與壽山國中的家長會長。又曾參與地方政治,曾當選龜山山頂村村長兩任八年 ( 當時涵蓋山福村 ) ,又曾競選龜山鄉民代表,兩次挫敗後他放棄公職之路,繼續經商。   他有著農家子弟的個性。重鄉土,經商應酬的人脈,最遠達桃園市八德鄉交界的大林路一帶而已,而他興建的住宅最遠到達兔坑村的銘傳大學一帶,始終沒有把他的事業脫離北桃園縣龜山鄉桃園市的行政範圍,是保守的建商。   他的個性有著積極進取與旺盛的企圖心,好強的他以初中肄業的程度曾經考上日本商東濱塗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員,他的同事均是高中學歷。   在他有限的受薪階級生涯,當信耀弟兄還是二十出頭的半世紀前,他短短幾年間學會商業界規範,訂閱 【 實業世界 】 雜誌 , 且還領固定薪水 、 供職於日商的五十多年前,最遠曾經幾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