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自己準備



3.1年金改革專書:我們可以自己想辦法存年金
信託財務老年有保障  資產配置固定收益、保本為主

經過前述的深入探討,我們發現:政府的要從:制度改革、專業經營、提升效率等三大面向來拯救台灣的退休基金。

奈何,政治改革,尤其是在民主國家的改革,一向都是利益團體的拔河交換,要將軍公教到口的肥厚退休年金,減個一、兩成的「所得替代率」,已經如此困難,遑論其他結構性的大刀闊斧的改革?

何況,這是整個國家的事情,即使是佔選民多數的勞工自己,也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並不會就此團結。

簡單的說,沒有那麼容易改革,即使改革,依照台灣的現況,也不可能提供很富足的退休年金給付。

二十多歲就在【日本文摘】雜誌寫日本文化、旅遊的專欄,因此成名,曾經靠寫作賺得第一桶金的作家李憲章,後來開公司、開餐廳,真正上班只有五年。當他向朋友請教如何才能領導勞保老年退休給付,朋友委婉解釋,他必須補足二十年的年資,補繳的勞保費用,太不划算。加上他原來就有國民年金。又聽到國民年金的規定,知道目前各縣市的「老人年金」,不過是每月三千元到三千五百元台幣之後,他忍不住說,「我不靠這些!」

於是,像是李憲章這樣,靠自己,可能是唯一的一條出路。

而台灣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進步,因此反應在國人的壽命,台灣女性尤其長壽,平均享年達八十三.三歲。

這麼長壽,萬一老年有財務風險,我們要怎麼自救?

如本書第一章第一節所述,台灣老得又快又急。世界上罕有國家像是台灣這樣的「銀髮急行軍」的社會現象,一旦周圍的人都像是你本人這樣「白髮皤皤」,你要靠誰?

你準備好迎接這波銀髮海嘯嗎?

為了解台北民眾是否確切知道老後生活危機,二0一四年六月出版的《今周刊》有以全國性的民調來了解國人對「長壽風險」的認知。

《今周刊》與世新大學共同進行「國人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是台灣首度針對這個議題的調查。此調查鎖定應該開始準備退休生活的四十歲以上民眾,呈現他們對老後生活的預期以及照護的需求。

女性高達九成,男性近五成低估預期壽命,退休金準備不夠

年輕時候,青春正好,看到垂垂老矣的中老年人,動作遲緩、容貌醜陋,很多年輕人手一擺:「我才不要活得那麼老!」

到底要活多老?很多青年順口說一句:六十歲,但是實際上到了六十歲,他們又捨不得死了。

而且,人類壽命越來越長,但台灣民眾普遍低估自己壽命。

根據內政部資料,二0一三年國民平均壽命男性為76.69歲,女性為83.25歲。根據《今周刊》調查,主觀上台灣男性對自己的壽命較有自信,預期自己壽命為76.91歲,跟內政部統計相比,還多一點點。

反觀台灣女性,危機感較強,多不認為自己會活過八十歲,預期自己壽命只有75.31歲。實際上卻活了八十三歲!

根據這份調查,仍有超過一半左右的人還沒有開始準備退休金。「女性嚴重低估壽命,他們連現 況需要的退休金都存不夠,遑論未來活更久,金錢花費高過預期。」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退休女性將面臨多重風險。

對於老年生活最擔心的事情,有六成民眾最擔心需要被人照顧。

但擔心歸擔心,卻無實際行動。

當《今周刊》問及這群四十多歲的被調查民眾:「你預期自己老後會有幾年喪失自理能力?」有高達六成五拒絕回答或無法回答。

可見多數民眾遠遠低估失能的嚴重性,「未來的事情誰知道?明天吹明天的風!」一位台大醫學院畢業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在離開教學醫院的主治醫師時候,經過幾年長考,還是決定擺擺手,放自己自由,不要思考財務的事情。她中年喪偶、有兩名國小兒女,雖是大醫院主治醫師,財務壓力還是有,她卻決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毅然離開待了近二十年的教學醫院體系,自己開業。

這位五十出頭年紀的台大醫學院畢業的資深精神科醫師,是菁英女性,且可以自己開業,經濟問題不大,但是一般升斗小民女性的情況則很糟糕。她們多半遵循傳統,以丈夫的需求(未婚則以父母家)為重,即使上班,也不太以自己的需求為重,若兒女稍多(二名以上),更是發揮天性母愛,滿腔熱愛都擺在孩子身上,造成自己積蓄不足。

這次調查的結果,若與性別交叉分析,發現:女性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能程度將高於男性。這是非常危險的的養老規劃。

本調查繼續追問:當失能發生時,則有各四成民眾認為會住在「安養機構」與「自己家」;有趣的是,若將「喪失自理時能力時,認為自己會住在哪裡」與年齡做交叉分析,可以發現越年輕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住在安養機構的比例較高。


四十到四十九歲有五成三民眾認為能住在安養機構,反之,年齡越長越傾向住自宅,六十歲以上的受訪者過半數認 為即使失能也會住在自宅;郭迺鋒解讀,「這不見得反應未來民眾對於安養機構的需求會增加,而是因為四十多歲的民眾,多數未去過安養機構,不明白安養機構的真實生態。

更慘的是,很多人樂觀看待自己的財富,因此錢準備的不夠,事實上,連一般的安養機構也不便宜的。

自己儲蓄,以自我救濟的力量,靠著市場擁有的金融產品,來對抗「長壽風險」;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從現在就開始儲蓄老本,並不遲。

但是,要強調:個人退休理財儲蓄與商業保險的重要性,是當務之急。

既然是當務之急,就像是簡單譬喻、二元對立的童話,蜜蜂春夏秋拼命採蜜儲存,不怕嚴冬,愛招搖玩耍的蝴蝶,到了冬天就會凍僵,年輕還有固定收入時候,如果不提撥若干收入來儲蓄,晚年隆冬要如何過?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比較重要的,台灣民眾將愈來愈需要依賴優質的退休保障商品,包括「年金保險」、「健康保險」和「長期看護保險」,但是,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民眾在高齡化保險保障商品的購買上卻嚴重偏低。
根據保險公會的統計,2012年台灣壽險業者總保費收入為24784億元,年金險收入只佔8.69%,一成都不到。
而經濟蓬勃比較久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他們的老人如何看待這些保險產品?事實上是:很受歡迎,買的人很多。因為商業年金險具有補足老年經濟安全保障不足的功能,所以在美國的年金險購買率,高達70%到80%。可以說,十位老人有七位買,你家隔壁阿伯就有買。
當一個社會有這麼高的年金購買率時候,老年的財務風險規劃,友一大部份就轉移出去,讓商業保險公司來協助個人進行規劃。
商業保險公司,進來介入個人規劃的「長壽風險」,有什麼好處?
就看一點:產品的多樣性。就像出去吃館子,豐儉由人。能力好的,吃貴的餐廳,點招牌昂貴大菜;收入較差的,口味好又便宜的小館子不是沒有。市場上為了搶奪「利基市場」所規劃的產品很多。
二0一四年夏天,金管會副主委、政大風險管理系教授借調擔任政務官的王儷玲就公開說,「年金制度改革與減緩長壽風險的衝擊,是一條漫長的路。只有改善台灣人口結構、建立正確制度,和提升金融投資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改革重點。」
官方這樣宣示,當然也要督促金融保險業者配合。為了保障全民的老年退休生活,金管會也鼓勵金融業者針對市場,積極開發推廣相關創新商品,協助民眾規劃老年經濟生活。
因此金管會,為了鼓勵業者推出好的年金保險產品,也為了讓廣大的台灣老人們將來可以依靠這一塊來分散「長壽風險」,未來修法將有租稅誘因(所得申報可以列入)。
在台灣,我們開始看到「民智漸開」,民眾對養老的理財知識、觀念以及實際操作理財的動作,都逐漸進步。
例如,在金管會積極推動下,長期看護險商品的有效契約,自二00七年的二十五萬件,增加到二0一二年的四十二萬件。
同時,也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優質的保證型和非保證型的各類商品,這些商品有:國內外基金、保險商品、銀行信託商品。
例如,好比幾年前很熱的「理財專員」,是針對上班族推銷基金、保險,強調整體理財規劃所買的產品,雖略帶風險但是回收率也高;現在對象換成老人儲蓄老本,風險要降低,不降到絕對零風險,也必須要是低風險,因此推銷的基金、保險產品,都是以保本為主。
上述談的是實在的產品,算是硬體。實際上,還有「軟體面」,就是個人保險學相關知識的提升。
為什麼人年紀大了,進行「長壽風險」的規劃時候,必須要懂保險學?終究目的是要讓國人「換個腦袋」,了解:如果政府和兒女(而且很多人沒有兒女)都不可靠,還可以靠自己買保險來度過老年的「人生黑水溝」。像是這樣深入的對話,由有專業知識、受過老人理財特殊需求課程的理財專員,來和台灣廣大的潛在「新興消費族群」一起討論:如何進行退休規劃的知識進修、諮商?
金管會目前審核中的,因應老年化社會的創新金融產品,有下列七項:外幣利變型年金商品、附保證型的變額年金商品、整合型退休金帳戶商品、延壽年金、強化年金、分級式之長期看護商品、反向房屋抵押貸款。
就在二0一四年的三月十四日,金融賦稅專案小組會議中討論的,財政部和金管會就「長期看護醫療保險費單獨增列列舉扣除額」達成了共識,以後納稅義務人買長期照護險,可以列除扣除,節稅。
至於,王副主委想推動的、美國老人十有七、八都買的:年金險,是否有租稅誘因?好像還缺臨門一腳。因為目前行政院的「年金制度改革計畫」還在通盤檢討,目前還沒有節稅誘因,但是規劃方向應該與長期照護險一樣,未來應該有稅賦誘因。
還有,針對金融業者陸續推出「退休理財」的商品,可以深入研究比較一番。

目前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保險商品,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年金保險。第二,健康保險,第三,長期看護保險。

年金保險,大概又可以分成三種次類的商品:A,傳統型的年金保險(包含即期年金,和遞延年金),B,利率變動型年金保險(包含即期年金,和遞延年金),C投資型年金保險(遞延年金)。

至於第二類的健康保險,本來是台灣老人最不需要擔心的一塊,近年來因為全民健保財務赤字告急,對醫院、醫師的給付剋扣,造成老人、病人的醫療住院支出很多都是不給付,因此,也有保險業者推出各種商品:A,住院保險醫療(實支實付型、日額型)。B,依照保障範圍分:一般型醫療保險或癌症、重大疾病、特定傷病、婦女險等特定疾病保險。

第三類的長期看護保險。A,綜合保險型(壽險加長期看護保險),B ,健康保險型(純長期看護保險)

其中,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第三類,長期看護保險。

台灣到底有多少需要長期照護的老人?數字說出來,大家都會不安。

其實,警訊早在公元兩千年就有徵兆。

當過行政院政務委員的台大社會工作系教授林萬億,在他主導的行政院二00七年版本的【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當時就已經揭露令人擔心的狀況:依據二千年十二月底行政院主計處(今天的主計總處)的「戶口及住宅普查」顯示:當時台灣地區已經有三十三萬八千多位需要長期照護的老人。當時這些依賴長期照顧的中,超過六十五歲的,佔一半強,53.9%。佔全體老人的9.7%.

這三十三萬八千人中,約有十八萬人是老人,而十八萬人,依照林萬億教授的推估,只是小意思,剛開始發展的社會趨勢,當時二00七年,就有預估,到了二0一六年,失去能力照顧自己的老人將達到七十二萬人,六年成長四倍的失能老人。

林萬億會不會太悲觀了?又過了七年,現在時空到了二0一四年,距離林萬億教授估計的一六年,只有兩年了,情況如何呢?

政黨輪替後,國民黨的組織變革後的新部會: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的數字如何呢?想必數字更驚人,也許可以做一個比較。看看藍、綠政黨對未來的看法是樂觀?是悲觀?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實際上(不是當時林萬億的推估)二0一三年,台灣共有七十一萬人士屬於「失能者」,其中被定義為老人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是四十五萬人。
絕對數字看,好像還好?不是林萬億推估的七十二萬人?是嗎?是這樣的嗎?

但是發展趨勢看,還是令人心驚:和七年前比,台灣多了三十七萬多名失能者(這中間有年輕重病者),七年成長一一0%,暴增一倍多。

如過未來是這麼可怕的景象,則我們可不可能自己安排「老有所養」?例如購買長期看護保險?不幸的是,這第三類保險,備受忽視。

保險公會的統計指出,二0一二年長期看護的總保費收入才102.57億台幣,佔壽險業者總保費收入(24784億元),僅千分之四。

每一百元保費收入,連五毛都不到,可見國人多麼輕忽這個保險?

為什麼?是對自己的健康太有信心?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自己的健康,真的可以自己把握得很好嗎?

有時候,如果老天另外有安排呢?

對趨勢非常靈敏的台灣保險業者,其實已經開始耕耘這塊市場,提供未來擔心自己失能者購買「長期照護險」的商品。

二0一四年四月底,台灣的國泰、富邦、南山等三家本土金融業者,都陸續推出相關產品。

國泰專攻腦中風。因為國泰發現,需要長期照護者,有44%是中風,其次才是老人失智佔10%,腦傷(腦瘤或其他因素)佔6%,國泰因此推出長照保單是:針對九項容易造成長照狀態的傷病,每年給付到身故或是九十九歲的商品。

而且,針對比較有錢(可自由支配金錢多又愛買保險者)、又萬一這個險都一直沒有機會用到(其實是福氣,最好不要用到),也設計出:繳費繳到第三十年,可以領回一倍總繳保費的生存保險,讓你過去繳交的二十九年保費,都不吃虧。

富邦則針對特定傷病、身故給付、生存金給付,都有推出產品。富邦是,繳費期滿,每年可以領回10%保額,也算有誘因。

南山人壽,則把年紀拉到七十歲,投保年限一般過了六十歲,過去保險業者就不歡迎了,但是南山不只到了七十歲還可以保險,還提供:「全殘關懷保險金」「長期看護關懷保險金」「全殘生活扶助保險金」等多項商品,供給民眾挑選。
當然,保障越多,保費就越貴,等於年輕時候買保險,挪用可以用於其他理財(如買股票、基金、房地產)方面的錢,在長期照護的保單。

這種比較進步的想法,還有待推廣。
國人普遍對於「老」這個字存有負面的觀感,但實際上老化的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我們應該做好什麼樣的準備,才能夠讓未來的高齡人口,生活在一個安全、健康而且樂活的都市環境。
因此,如何自己安健康的退休生活,除了買年金產品外,將日常開銷分為:生活帳戶、退休帳戶、娛樂帳戶,以這三個帳戶,讓自己過得舒服而又有計畫,也是一個重要的老年理財法則。

不管幾歲,人年輕時候,對自己的健康都有信心,都認為不會被病魔纏身而長期臥病,連累家人後輩。但是遊戲規則是上天定的,年輕時候不重視健康,到了五十歲,慢性病一直來纏身,「三高」戕害自己,不知不覺「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等而下之,寸步難行,臥病難以下床。

這,都不是不可能。

我們可以自己準備。請從現在就開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近二、三十年社會運動年表

三姊妹都是小說大師

卑南溪:敻虹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