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蛇窯 南投好玩處



水里蛇窯傳奇 

  曾經有一個笑話,說南投縣的蛇窯太出名了,竟然有人抓了蛇來賣給蛇窯的負責人林國隆。

三代傳承的蛇窯的經營模式,曾經和抓蛇的有一些相似之處:兩種行業都非常辛苦,也都不確定明天這一行還幹不幹得下去;同時過去蛇窯的大宗產品附加價值不高,但投資的風險卻極高。所以抓蛇的怕被毒蛇反噬身亡;蛇窯則怕市場蕭條,做出來的水缸沒人要,投資血本無歸。

如今,順著集集線鐵路一路玩下去,蛇窯是觀光客必到之地,享有國際知名度。

今年﹐交通部觀光局在提報代表台灣參加「亞太經合會」(APEC)的最有代表性的觀光產業﹐蛇窯和台灣民俗村﹐雀屏中選。四十一歲的蛇窯主人林國隆成功的將傳統產業﹐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觀光文化產業。

蛇窯文化園區,是集集鐵路一個最大驚喜,甚至成為代表台灣文化的國際級景點。

一九八四年﹐當時二十六歲、聯考以陶業科為第一志願的林國隆﹐回到故鄉南投水里﹐繼承家族三代經營的夕陽產業──燒陶業﹐滿懷雄心壯志﹐希望力挽狂瀾。

苦撐了幾個月,他苦心設計的陶器造型,卻被貿易商仿冒,而且把訂單轉到交通便利、經營單位成本較低的台北縣鶯歌鎮的大型陶瓷廠。
在艱苦的經濟壓力下﹐他接到的第一筆訂單﹐竟然是埔里鎮公所因為鄉立鯉魚潭納骨塔設置,訂製的五百個骨灰罈。

雖然他並不迷信,但是在此慘澹經營情況下,也讓他心裡念叨,」第一筆生意就接這種訂單好嗎?」但是為了發揚祖業,也為了自己的志趣能有市場出路,他咬牙接了。

靠著這筆訂單的收入﹐他請了蛇窯的第一個專職工人。

十五年後。蛇窯如今聲名遠播,去年有二十萬人次的遊客,光是觀光所得的營業額,逼近兩千萬台幣,園區管理也有完整的中小企業架構,雇用了近二十位專職員工。

最艱苦的前三年,林國隆曾有機會將祖產轉賣圖利。一九八七年﹐日本財團曾想用台灣閩南式民俗村、三合院農宅的設計,收購重整蛇窯,但買方過度媚俗、扭曲陶業真實生產流程的做法,使他經過一番掙扎後,拒絕了。

兩個月前,集集大地震摧毀了南投的觀光業,蛇窯也損傷不輕﹐但是當日月潭、溪頭都至少要一季才能恢復元氣時(溪頭最高級的飯店米堤宣佈三百位員工留職停薪三個月),蛇窯卻在不到一個月﹐全園重建就差不多底定。十一月十二日,還盛大舉行七十三週年慶義賣賑災。

蛇窯「以文化發展觀光」的策略,似乎為陷入膠著的台灣地方產業,塑造了一個新的模式。

過去,台北的學者專家在首都高談:休閒文化如何轉型?地方傳統產業如何再造生機?卻一直沒有具體成果。因為他們面臨的是「台灣鄉村整體的問題:工作機會少、生活機能差、基礎建設不足、青壯農人娶不到老婆的結構性問題,」留德建築博士、回台後深入研究台灣農村建設長達十五年的台大農工系教授韓選棠表示。

然而有國際競爭力的觀光產業並非一蹴可幾。很多人羨慕日本的文化古都京都,且不說歷史、古蹟、都市規劃等台灣遠遠不及的客觀條件,光是「西陣織和清水燒,兩項大有利可圖的地方特產,台灣就沒有,」公費留學、在日本京都藝術大學專攻陶瓷的聯合工專教授、陶藝家陳煥堂說。

面對這些結構性的問題,林國隆並不悲觀,他逐步克服全球化帶給農村青年的嚴酷考驗,而他憑藉的就是與全球脈動同步的文化、生態旅遊方面的知識。

他認為二十一世紀的旅遊業是追求人性的休閒空間。「因此我把旅遊當作一種研究,我幾次到日本自助旅行,考察京都和其他知名陶瓷重鎮,如何營造歷史特色、時間感,我也要給來蛇窯的旅客這種厚實的文化質感,」在以原木裝潢的蛇窯招待室,滿室書香、茶香,南投地方產業的文物特色,以優雅的方式呈現,佈置極為雅緻,(為了公共安全,樑柱結構則為防震鋼骨,因此集集大地震後結構無傷)林國隆常在一天疲憊後,在此品茗思考。

事實上,他今天的成就,源自於過去許多錯誤的嘗試。由於不善背誦,他在台灣升學考試的競爭中,一向敬陪末座,高中考上最冷門的鹿港中學輪機科,原以為命中註定要上船。因緣際會,要實習的船沈了,他被老師改在彰化一家鐵工廠實習,身上帶的兩千元卻在報到途中被路人騙走,因此身無分文的在鐵工廠半工半讀三個月,一口氣瘦了八公斤。幸好終於考上第一志願聯合工專陶業科。

「他想說的話都寫在臉上。他第一次來我家吃飯,怎麼拿筷子、吃飯、擦嘴的樣子,我太太現在還記得,」他在陶窯技術的啟蒙師陳煥堂說。

這個大器晚成的創業家,退伍後又在陳煥堂的介紹下,進了當時瀕臨歇業的中壢文興陶業,整整三個月沒有領到薪水。第四個月,他終於幫文興的老闆抓出虧損的病因:原來陶窯用瓦斯大量燒製,上釉燒製成型後,因出風口的設計不良,使陶器燒成後每每容易碎裂,林國隆抓出癥結前,當時燒成率只有兩成,改善陶窯的出封口後,燒成率提高到九成。

文興陶業的成本自此可以掌控。製程改善後的第一筆訂單來了,是一千萬的生意,他還清晰的記得。

「之前文興的老闆每天感嘆:都在燒鈔票,因為每一百個陶器,只燒成二十個,其他出爐後都破掉,」回想這段往事,林國隆仍感謝陳煥堂讓他有一次真正的拿別人的事業進行「反敗為勝」的試驗,日後蛇窯順利走出一條路,他認為文興的經驗極寶貴。
七年前,他動工將蛇窯由製造業轉型為觀光園區。幾年下來,投資了一千五百萬﹐其中六百萬用於蛇窯,H專走精緻路線,他不願走鶯歌陶業的舊路線,

「因為工業化大量生產,產品缺乏個人獨特品味﹐而且外銷市場競爭激烈,現代窯打得很辛苦,」進入不獲之年,上額已禿得很光亮的林國隆,在蛇窯溫暖色調的圖書室,分析自己一路走來的思考邏輯。「十五年前,蛇窯為什麼不能經營,瀕臨關門?因為做的都是農業時代的器皿,水缸、花盆,附加價值很低,」他說來,還是有些不堪回首。

對林國隆而言,旅遊既然是生活的學習,他想追求的就是一種高妙的、近乎禪的境界。而這些,他希望和懂得蛇窯的人分享。而讓遊人玩得舒服,能夠順便感受美的境界,他於願足矣。

「現在我賣的是文化,而且是最有價值的人性休閒空間的文化,」林國隆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近二、三十年社會運動年表

三姊妹都是小說大師

卑南溪:敻虹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