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

賴和:彰化博愛精神的地標

從小,我們在教科書,尤其是國文、歷史課本,讀了很多民族英雄的故事。只是,一九八七年政治解嚴來,以台灣為中心的認同,成為這個島上的顯學,追求台灣的主體性成為理所當然時,有時,讓人也不免遺憾:自己讀了多年的書,但是對這個島上的歷史傳承,知道的未免太少了。

直到最近幾十年,我們才重新檢視,原來台灣「鄉下地方」也有很多偉大的人物,只是過去五十年,我們被禁止讀他們的生平,或是在官方的意識形態下,有意無意的忽視這些本土英雄的存在。

教育的現場,經常要傳誦一些人格典範,以作為人格教育的養成過程的一部份。我很高興地發現,台灣很多文史學者,近年來很有使命感地將一些台灣典範出土,尤 其是很多台灣文學的開拓者,他們的生平事蹟,就在這個島上,老師可以帶著學生,搭兩、三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古稱「半線」的彰化市,就可以親自憑弔在地的 「台灣仁醫」,你稱呼他為「台灣的史懷哲」也好,不過因為這位偉大醫師也寫小說,更多人類比他為「台灣的魯迅」。

當然,在地草根民眾,有的根本稱呼他是「彰化媽祖」,把他神格化了。
當然,你知道,我說的是賴和。他是一個詩人,兼作舊體漢詩,和新文學的現代詩;他也是小說家、醫生、社會運動者。很多文學史家稱他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他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已經是里程碑。但是很多人(包括我)卻是先聽到的他的生平故事,被他的人道精神感動,才想到要去找他的短篇小說【一桿秤仔】來讀。

「使這天宇崩 地軸拆 海橫流 山爆裂 永劫重歸 萬有毀絕 我先生的精神 亦共此世間 永遠永遠的不滅」一九二五年,賴和悲痛地寫下敬輓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絕句。那是他個人的精神支柱──孫中山,告別世間的噩耗給他的打擊。

八十九年後,我來到熙熙攘嚷的彰化市,沿著火車站前走了二十分鐘,來到他的子孫賴燊、賴悅顏所獨資建造的賴和紀念館,緬懷這位「台灣的魯迅」,卻只是感到一種難言的惘然和慚愧,原來我是沒有理想的凡人。在偉大的人格面前,不免自慚形穢。

然而我又曾經是一個貪婪的文藝青年,狂妄無知的大學時代錯過「台灣的魯迅」,今日重來追尋,企圖尋找一個人格典範,作為自我教育的標竿。
任何對文學稍有涉獵的人,讀了賴和下列這首【流離曲】,應該在心底的那根感性的弦,都會被他的人道精神撥動:
「流離失所,何處得到安息?
田佃淹沒,何處去種去作?
也無一粒米,
活活受飢餓,
餓!餓!
自己雖攬得腹肚
也禁不住兒啼哭!」

何況,他不只是筆下的同情心而已,還身體力行,對貧病無依的患者,完全不收費。他更積極參加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最大的抗日組織「文化協會」,一次因為日 本總督府找了「御用紳士」辜顯榮等人成立「有力者大會」(這名稱聽來實在非常「階級鬥爭取向」,令人不喜),企圖抵消「文化協會」領袖林獻堂等人的影響 力。結果賴和看不下去了,他手拿「無力者大會」的大三角旗,從彰化趕到台中,參加「無力者大串連」,終於把「有力者」的胡說八道給扭轉過來。

歷史照片,記錄了這一幕,在彰化車站的「無力者代言人」──賴和的容顏,如此生動。在紀念館內,我突然有一股抑遏不住的思古幽情。啊!詩人、醫者,人說典範在夙昔,精神不死,我今天才算了解。

由他的孫子賴悅顏起造的紀念館,非常完整的保存了所有的照片、衣物和年表,使人彷彿回到日據時代的時空。這位「視病猶親」的「和仔先」「彰化媽祖」,一生 剛好活了五十歲,完全在日據時代,而他那對抗殖民強權的民族主義精神(終身不用日文著述),卻又如此強烈。造化弄人,莫此為甚!他看不到他日夜企盼的光復 之日。(但是,如果賴和看到光復後兩年,就因為陳儀暴政所引爆的、漢人互相殘殺的二二八事件,該又是如何痛苦!)

回到教育學理論的層次,為什麼談賴和,可以發揮教育的功能?
因為,回歸到人性趨利避害的本性來談,凡人不能面對的軟硬兼施的壓迫,賴和卻顛覆這種論述。他大大彰顯了心理學說的、人格中原本應該只佔一部份的「超 我」,而且以個人不屈不撓的行動,證明人性的光明面,可以超越人性的幽暗面的卑微,可以超越時代、社會結構的侷限,更可以啟迪人心,讓人覺得,世紀末的迷 惘,只是虛幻,生命終究應有更深層的意義。

他犧牲了作為日據時代菁英(尤其是收入最豐、社會地位最高的醫生)的特權,把個人可以輕易獲得的大筆財富拋在一旁,為了漢人的尊嚴,為了窮苦普羅百姓的痛苦而奮戰。他加入文化協會,贊助楊逵的「台灣新文學」,莫不是出於這樣的思考。

回到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近幾年來,台灣的教育界努力回應人本典範的呼聲。但是,「人本」是什麼意涵?應該不只是愛的教育、以兒童為中心等「教育現場實踐」 的層次而已,我想,找一個典範,見賢思齊,對年輕的學生,認真地分析時代的結構、和個人行動的辯證關係,我們的人本教育內涵,會更豐富。

因為人首先必須先是人,才能談到人以外的客體世界的建構。也就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單向度的人」。賴何以他的一生,說明醫生,不只是醫生,可以救人的肉體,也可以救人的心。

就在中台灣的彰化,我們有了一個偉人的故事。這難道不是教育界尋尋覓覓、眾裏尋他千百度的道德典範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近二、三十年社會運動年表

三姊妹都是小說大師

卑南溪:敻虹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