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不同 南將 北將吵架

符合誰的利益?Whose interest is served?以鄭成功的 南將和北將,對征討荷蘭人的看法,南轅北轍,為案例


任何一個大的歷史事件,都有,whose interest is served?
這次立法院的學生運動,也有這個 whose interest is served的質疑。學生單純,沒有這個問題。但是當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總是有人獲利,又有人受害。
回到我正在研究的明鄭、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的國姓爺,當初354年前,徵詢部屬要不要聽通事的建議,去拿下台灣,趕走荷蘭人時候,南將(他父親鄭芝龍舊 的部屬,海盜),因為是商人也是海盜,不想冒險離開廈門拿下台灣,也就不想和荷蘭人打仗,北將,是清朝降將,就力主要拿下台灣。
國姓爺最後聽北將的。
一六六○年六月鄭成功在思明州準備攻台,下令大修船隻,聽令出征。召集幹部黃旭、馬信、黃廷、王秀奇、陳煇、楊朝棟、林習山、吳豪、馮澄世、蔡鳴雷、薛聯桂及陳永華等人開會。
On June, 1660, Koxinga was ready to take over Taiwan.
徵詢部屬的意見並說出自己的看法:「天未厭亂,閏位(清帝)猶在,使我南都之勢,頓成瓦解之形,去年雖勝達虜(達素攻廈門)一陣,偽朝未必遽肯海戰,則我 之南北征馳,眷屬未免勞頓。前年(一六五九年)何斌所進台灣一圖,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造船制器,吾民麟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占據,城中夷 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
Koxinga consulted with all the major subordinates. He elaborated his own version of the necessary war of taking over Taiwan.
大體上「北將」(清將來降)主張攻取台灣,而「南將」(漳、泉子弟)卻是反對東征,因為台灣是海外之地,不是反清復明的目的地。
究其因是鄭軍的特色是亦 兵亦商,它是繼承海上及鄭芝龍以來的傳統,縱橫海上的霸主即是商船隊之盟主,因此南將亦兵亦商頗有積蓄,也因此較有安逸之心,對離開漳、泉這穩固商業基礎 是反對的。如宣毅後鎮吳豪他曾到台灣,就說:「港淺大船難進,且水土多瘴癘。」因此這次會議是沒有結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近二、三十年社會運動年表

三姊妹都是小說大師

卑南溪:敻虹經典